典型案例
当"双相情感障碍"遇上"道场朋友":一个女孩从逃避走向深渊的警示
故事开始
2016年的春天,16岁的阿玲(化名)第一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。她拒绝上学、整夜失眠,母亲送来的饭菜常常原封不动。当地医院开出的安眠药让她神情呆滞,但断断续续的治疗始终未能解开她的心结。一年后,她划破自己的手臂,在教室和同学厮打,甚至爬上窗台——只因为觉得"所有人都在议论我"。那一年,她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。
图丨副主任医师陈江永为患者看诊
风暴暂歇,却埋下隐患
住院治疗20天后,阿玲看似平静地回归生活。但抗拒吃药、与父母敌对、动不动将母亲赶出家门的日常,让这个家始终笼罩在紧绷中。家人以为"孩子只是脾气差",却不知疾病的阴影从未真正离开。
转折:一场‘修行’引发的崩溃
2025年4月,阿玲跟着"道场朋友"离家数日。归来后的她仿佛变了一个人:
-
突然宣称"我有哥哥姐姐"(实际是独生女);
-
在马路上闭眼合十冲向车流;
-
抓挠自己和母亲直至全身淤青;
-
整天念叨“我是神,我要拯救这个地球”“你们都是凡夫俗子”
母亲哭着回忆:"她以前再暴躁也不会伤害别人,现在整天神神叨叨,说能看到'业障'......"
医生手记:当精神疾病遭遇‘神秘力量’
急性干预科陈江永副主任医师指出,阿玲的案例暴露出两大危机:
①双相情感障碍的"隐形炸弹"
情绪极端波动、冲动行为本就是疾病特点,但患者出院后擅自停药,导致大脑神经调节长期失衡。
②危险社交圈的"催化效应"
道场朋友所谓的"修行",实质是用迷信解释幻觉。当患者把病理性思维与玄学联结,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妄想,甚至冲动、自毁行为。
"很多家属直到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才后悔:为什么当初觉得'信点东西能静心'是好事?"医生痛心道,"对于大脑处于紊乱状态的患者,非科学的'心理寄托'反而会扭曲现实认知。"
图丨急性干预科李赛民医生了解患者治疗情况
给家属的三大警示灯
①警惕"突然的信仰狂热"
当患者突然沉迷宗教、玄学并排斥治疗,可能是试图用虚幻世界逃避现实痛苦,亦或是疾病本身导致的活动增多。
②关注社交圈剧变
尤其当发现TA有新朋友鼓励其"拒绝就医""通过修行自愈"时,需立即干预。
③体重锐减+睡眠颠倒=红色警报
阿玲入院前2天几乎可以不吃不睡,这类生理指标的急剧恶化往往预示病情升级。
希望仍在
经过系统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,阿玲的情绪得到缓解,妄想症状已逐步减轻。心理治疗师正帮助她重建现实认知,母亲也加入了家庭治疗小组。"我终于明白,疾病不是'不听话',它需要科学的力量来照亮。"这位曾绝望的母亲,此刻正握着女儿的手学习沟通。
双相情感障碍是很常见的、一种发作性的精神心理疾病,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,发病的时候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,但也并不是无药可医,通过规律、科学、积极有效的治疗,能让患者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