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科普
孩子动不动“拉黑”父母怎么办?别着急发脾气,做好这件事就行了
近日,有一个网友,晒出了一张和大学生女儿的聊天截图,还配文发帖说“今天才发现我这个母亲很失败”。原因是母女两个人聊天,聊着聊着妈妈就被女儿拉黑了。这场被拉黑的母女之争,主要是女儿想买一个新的保温杯,妈妈告诉说“以前的保温杯还是好好的,没必要买新的”。
结果,女儿就回消息:“闭嘴吧你,别打扰我上课”。
妈妈:“上课你还刷手机。”
女儿:“再叭叭给你拉黑。”
妈妈:“你有钱吃饭就拉”
女儿:“饿死我呗。”
……
接着,妈妈再发消息:“酸奶喝了吗?别过期了”到了此时,已经是开启朋友验证的独角戏状态了。被自己的孩子动不动拉黑,如此场面相信没有家长不感到心酸。可我们在和孩子关系闹得紧张时,有没有想过是哪里出了问题呢?
有人说,是孩子进入了叛逆期;也有人说,孩子性格古怪。事实上,如果孩子对别人都和颜悦色,唯独对待父母蹬鼻子上脸。那么,我们就要多多思考“和孩子的讲话质量了”。
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,他们最需要的也是父母站在身后认可他们的价值,而不是整天追在身后地问“渴不渴、饿不饿”。所以,孩子长大之后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“放权”,你不试着把孩子当成大人去看待,孩子就一直没有机会去做大人才能做的事情。
01、及时放权,是为了培养明智的孩子
如果父母事事包办,孩子长大后自然没有目标,责任感也很薄弱,一遇到必须自己选择的事情就搬“救兵”。为了避免这一能力的欠缺,明智的父母应该在孩子稍谙世事之时,让其做“多项选择题”,而不是随心所欲的“填空题”。
父母鼓励孩子对自己的前途、兴趣、朋友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自由表达意见,让孩子在可能的范畴内自行做出选择。在充分尊重孩子意见的基础上,父母将孩子在选择之后可能遭遇到的困境、挫折与懊悔情绪逐一提醒,让孩子在选择的过程中,逐渐学会全面、客观、辩证地看问题。
上初中后,李女士女儿的学校离家较远了,中午不回来吃饭。当李女士问起她午餐吃些什么,她的回答多半是和同学在小摊上吃炸鸡、汉堡,喝奶茶、果珍。李女士很担心她营养不良,就开始骑车给她送饭。
女儿在同学惊异的目光里接过饭盒,总是拉长着脸埋怨我:“叫你别送别送,你偏不听!你知道同学叫我啥吗?乖宝宝!丢死人了!”当时李女士很不理解,后来才醒悟到,对女儿来说,中午成群结队地和同学“打游击”,是课业繁重的她惟一的放松时间。
而李女士天天送午饭,等于变相剥夺了她的午餐选择权,使她游离于朋友圈子之外。明白了这点,李女士就让她自己选择:是带饭盒去学校吃,还是与朋友一起出去吃。没想到。重获“自由”的女儿很给面子每周起码有三天提出要吃“妈妈的爱心午饭”。
“因为我学习忙,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和你聊聊天,再说,天天吃快餐也很腻烦。”李女士的女儿如是说。可见,要让逆反心理较重的孩子对垃圾食品厌倦,很简单:让她连吃一礼拜,她一定会主动举双手“投降”。
02、孩子的成熟,也是从父母尊重隐私开始
进屋敲门是家长表达对孩子尊重的一种方式,但是有些家长却对此不以为然,甚至认为这件事情是在小题大做,并且委屈反问难道不敲门就是不尊重吗?还有家长喜欢趁孩子不在时偷偷查看孩子的手机,查看孩子的相册和聊天记录,当被孩子发现后,反而会理直气壮的表示:我为什么不能看?手机都是我给你买的!
能够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心,想知道孩子最近都在干什么,但是这种行为不但不会提高对孩子的了解,反而还会把孩子越推越远。朵朵是陈女士的小女儿,平日里乖巧可爱,并且在待人接物上也都表现得既大方又得体,是亲朋好友间口口相传的好孩子。
今年八月,陈女士为庆祝朵朵开始初中生涯,特意举办了一场家宴。前去参加家宴的亲朋好友见到又长大了的朵朵,全都止不住地夸赞。再加上亲朋好友彼此间许久未见的想念,整个家宴前半场氛围既温馨又欢乐。
眼瞅着家宴即将进入圆满的结尾,却突然被朵朵突如其来的大喊声打破了这份和谐。只见朵朵从自己的卧室气冲冲地跑出来径直走向陈女士,手里还拿着一个小笔记本,情绪失控瞪着陈女士愤怒地质问道:“妈妈,你是不是又偷看我的日记本了?为什么你每次都要这样做?”
陈女士似乎也被朵朵这突如其来的愤怒震慑到,结结巴巴地回复表示自己确实看了,但不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何不妥。听完陈女士的解释,朵朵的情绪似乎更加崩溃,二话不说走向自己的卧室将房门反锁,任凭亲友百般劝说也没有任何回应。
生活中,类似于陈女士这样在无意中闯入孩子的小世界、侵犯了属于孩子隐私的家长不在少数。如果父母意识不到这件事,一直干涉或者参与孩子的隐私,那最后无非是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。
03、放权不是放任,不能“惯”的地方要技巧退出
一说起对孩子“放权”,多少有些家长会存在一定的误解,郭女士就是如此。她的儿子琪琪,自从上高中之后整个人就像变了一样。在外边对同学那是要多友好就有多友好,回到家后直接连一句话都懒得说。有一个周末,琪琪想吃手抓饼,郭女士起了大早开始准备早餐,可琪琪却赖床不起。
于是,琪琪的那份手抓饼就放在冰箱里冷藏起来,等他起床后再烹饪。结果冰箱冷藏室温度不够低,手抓饼软化后制作出来的造型不怎么美观。琪琪起床后,看到不太入眼的手抓饼也没好态度,直接用胳膊把盘子推向一边,还生气地自言自语:“不吃了。”
这句话,瞬间惹怒了郭女士。她忍着怒气吐槽:“什么态度啊,我给你做吃的,你不领情就算了,还满脸嫌弃,有本事饿着呀!”结果,琪琪那一天真的没有吃饭。到了最后,看着孩子的强硬态度,反而是郭女士先服软。
她轻言细语地对孩子说:“不吃饭怎么行,妈妈答应你,以后做手抓饼一定把‘卖相’最好的那个留给你,好不好?”一番服软和承诺下来,琪琪不再较劲了,可往后但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开始闹绝食抗衡。
这就是错误的“放权”认知,你以为孩子不吃饭就随他们饿着,以为孩子到最后肯定会服软。殊不知,父母的护子之心,要比孩子的服软来得更快。孩子饿的时候可能想着“什么时候才能达成目的”,父母却在心疼着“孩子会不会饿坏”。
所以,永远不要跟孩子比谁“心疼”,放权也不是放任,如果您不知道如何正确放权,建议不能“惯”的地方一定要技巧退出。比如,老师要求每周一要穿校服,孩子不听,非要穿自己喜欢的衣服。这个时候就无须继续争论了,把老师发的通知给孩子看看,然后再把决定权交给孩子。
孩子的闹腾和无理取闹,有的时候只不过是针对父母而已,可一旦知晓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无理要求后,他们就会自觉服从学校的通知,服从大局,这是纪律,也是孩子必须要明白的道理。